央广网成都10月13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09年,著名上市酒业公司五粮液因为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此后,这起“小股东状告上市公司纠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在经历了五年的诉讼长跑后,五粮液的投资者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根据公司日前发布的公告,经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五粮液向141名原告一次性支付人民币1344万元,每位股民平均获得9.5万元补偿。这也成为国内首例法院受理权证投资者作为原告的案件。
权证股是一种有价证券,投资者付出权利金购买后,有权利在某一特定期间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者出售标的证券,顾名思义,持有这种权证股的投资者就叫权证投资者。那么,这究竟是一起怎样的诉讼案,它如何跑过5年漫长的维权路?
事件的起点在2009年9月9日,上市公司五粮液发布公告称,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时隔两年之后的2011年5月28日,调查终于有了结果,证监会认定五粮液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四大违法事实,信息重大遗漏,披露不及时、不完整,没有及时更正差错等等。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除了警告、罚款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了五粮液违法的事实。
此后,上海嘉澜达事务所律师宋一欣、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河北功成律师事务所薛洪增等约10位律师组成了“五粮液民事赔偿案原告律师协作团”,联合向五粮液投资者征集证券民事赔偿诉讼代理。不过这一征集起诉,又是两年时间。直到去年5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立案受理五粮液民事赔偿案原告154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解,最近的五粮液公告为这场漫长的维权宣告了结果。141人获赔背后,此案的示范意义显然远远大于这1344万元的赔偿金额。
根据五粮液的公告,案件最终是获得了庭前和解,而五粮液表示这起诉讼案对公司本期利润不构成重大影响,并承诺对于没完结案件,将根据进展情况履行相应信息披露义务。不过,这就是这个案件的全部了吗?案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五年漫长的维权历程又给广大的投资者留下怎样的启示呢?
庭前和解、141人获赔、1344万元,这场5年之久的长跑最终以投资者们的胜利而告一段落,对资本市场里的芸芸投资者们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五粮液的知名度、案件关注度等,这个案子有望入选2014年全国法院十大案例,它将为各地法院审理证券虚假陈述案件提供了新模式。
而“五粮液民事赔偿案原告律师协作团”成员之一的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厉健表示,此案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发出了一个信号。
厉健: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告诉所有的股民和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了,导致股民权益受损,那么股民是有权利获得相应的赔偿的,尤其是在当前IPO由审核制向注册制转变,在转型时期就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了。
对于最终获得了赔偿的这141名投资者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但是,那些还没有获赔的呢?就拿本案来说,立案时有154人起诉,目前141人获得赔偿,剩下的13个人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原告代理律师之一的厉健猜测,“可能是由于交易资料有待进一步核实、调解分歧太大、委托手续有瑕疵等原因导致的,不排除个别案件会作出判决。”但同样来自律师团,也是这场诉讼的发起人——上海嘉澜达事务所律师宋一欣表示,判决的结果很难理想。
宋一欣:我估计要等待调解,调解如果调不成,那法院就判决,判决的金额有可能因为严格要求比调解金额来的低。
除了这154个人,根据五粮液2011年年报,公司登记股东人数近30万。一些律师告诉我,根据以往案例经验,起诉人数和登记股东的比例一般在1%~2%。而五粮液呢?154对30万,仅仅万分之五。采访中,厉健表示,原本他们预计至少会有1万名投资者会参与这场诉讼,但种种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比例。
厉健:绝大多数的股民他根本不知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被惩罚是构成虚假陈述的,另外大部分的股民对依法维权缺乏信心,顾虑到什么呢?地方保护、司法不公、或者上市公司财大气粗,股民是一盘散沙怎么可能打赢等等,另外还有考虑到诉讼费、律师费这方面的顾虑。
另外,观望者多,行动者少,也被认为是本案最终起诉人数很少的重要原因。都想等着第一批起诉者结案获赔之后再借机维权,没想到案件在诉讼失效前几天才立案,只能看着损失打